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

党课一刻钟┃庆祝建党百年,传承中国精神之抗战精神

时间:2024-11-23    来源:    作者:    点击:4221次

2021年总118期

第【9】期

党建一刻钟-长.png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到,鉴往事,知来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这是对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对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的最好告慰。

  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中的精神结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抗战精神的内涵

  抗战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而言,可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是全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从爱家、爱乡到爱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中华儿女为捍卫民族至高利益而一往无前,舍生取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中日渐觉醒,无数志士仁人把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生命价值融为一体,为捍卫国家主权前仆后继。在抗日战争中,传统的爱国自尊、救亡图存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中国人民反侵略、争独立的爱国激情空前高涨。心系祖国命运的中华儿女,正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肩并肩,手挽手,冒着敌人的炮火,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

  九一八事变,点燃了白山黑水的抗日烽火。从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中国土地的那一天起,原东北军爱国官兵、农民、工人、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便自发组织起来,与日本法西斯展开了血战。松辽大地,长城内外,处处涌动着波澜壮阔的抗日洪流。“誓死不当亡国奴”成为东北人民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呐喊。

  爱国的青年学生不愧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一传开,上海、南京、北平、天津、西安、武汉等城市的青年学生便纷纷组成请愿团、示威团,呼吁全国同胞奋起抵抗。

  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悲愤的北平学生自发地行动起来,冲上街头,发誓“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一场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并迅速波及全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更有无数热血青年满怀抗日救国的激情投笔从戎。

  中国工人阶级始终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九一八事变一爆发,上海的码头工人就掀起了反日大罢工。随后全国各地的工人纷纷行动起来,罢工示威,以实际行动参加抗日斗争。七七事变后,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将大批铁轨、枕木运往前线,供中国守军构筑工事;各地工人纷纷组织抗日团体,成千上万的工人加入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决死队,毅然奔赴抗日战场。

  农民放下了锄头,工人放下了铁锤,“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国难当头,所有中华儿女,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在中华民族命系一线的危难时刻,自觉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最宝贵的生命,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

  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

  中华民族素有深厚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向心力。“血浓于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是中华儿女对民族感情至高无上理念的生动表达。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出现外敌入侵时,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便构成了中华大地最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

  在抗日战争中,面对凶残的日本法西斯,海内外炎黄子孙不分阶级、不分阶层、不分党派、不分信仰,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领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全民抗战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持久抗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即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坚决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年12月,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正式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12月,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民族生存大局,不计前嫌,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赴国难奠定了基础。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公开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切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抗战大局为重,表现出卓越超群的智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从而在统一战线中树立了崇高威望,成为引领全民抗战的一面旗帜。

  国共合作局面形成后,中国共产党积极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尽管蒋介石对抗战的态度时有动摇,其消灭共产党的企图始终没有放弃,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多次制造破坏团结的一系列反共事件,掀起大规模的反共摩擦,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运用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牢牢把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迫使国民党始终不敢公开破坏国共合作,始终留在抗日阵营内。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从实施“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到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的这一转变是在日本侵华活动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内进步舆论强烈呼吁的社会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实现的。虽然这一转变来得迟了一些,但总算是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顺应了民心,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充分说明,大敌当前,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万众一心,共御外侮,伟大的民族精神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靠的就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不论处于哪一历史阶段,不论历经怎样的风雨,中华民族从来都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当日本侵略者企图灭亡中国之际,这种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化为全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共同意志,铸成全国人民抵御强敌的铁壁铜墙。

  抗战初期,骄狂凶残的日本侵略者曾长驱直入,在短期内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一时间,国民党内部“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甚嚣尘上。一部分国人悲观失望,对抗战的结局、对民族的前途感到忧虑和迷惘。也有人抵抗意志全消,主张对日妥协投降。国民党亲日派汪精卫集团是“亡国论”的突出代表。亲英美派的蒋介石集团虽然已进行抗战,但仍表现出某些动摇。另一种错误思潮是“速胜论”。淞沪会战时,蒋介石集团指望英、法、美等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因此,有人武断地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这代表了一种希望依赖外力的援助迅速结束战争的思想。在共产党内,“亡国论” 一般是没有的,但有些人有一种盲目轻敌的思想。他们过于看重国民党有200万正规军的力量,因而以为抗战能够速胜。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代表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集中了全民族智慧的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持久抗战的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方针。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揭示了侵略者必然失败的本质,提出先是战略防御、继以战略相持、最后战略反攻的总体战略设想,正确预测了这场战争的进程,得出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这一鼓舞人心的科学结论。《论持久战》是中华民族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高度体现,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取得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

  战争,从来都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中华儿女从没有被吓倒、压倒。东北抗日联军在极为困苦的条件下和十分险恶的环境里,坚持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战斗在冰天雪地,缺衣少食,却与数十倍于己的日寇长期周旋,牵制了大量日军。他们靠的是什么?首先靠的就是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岁月,在日寇残酷围攻下,共产党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度出现极为困难的局面。但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展“反扫荡”、“反蚕食”的人民游击战争,终于战胜困难,度过难关,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七七事变前,中国的国力、军力远逊于日本。全面抗战开始后的前四年,贫弱的中国单独顶住了近百万机械化装备的日军的野蛮进攻。而就在同一时期,号称“欧洲最大陆军强国”的法国,在希特勒闪电战的打击下,仅6个星期就全线崩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线的主战场,拖住了日军总兵力的七成。为什么中国能够长时间独立支撑抗战的局面?为什么贫弱的中国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法西斯?除了中国国土辽阔这一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有着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精神。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不是一个软弱的、可以任人宰割的民族,她完全有能力用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她完全有资格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历史上,无数英雄儿女为了祖国统一富强,为了民族兴旺发达,抛头颅,洒热血,毁家纾难,不怕牺牲,展示出我们民族的坚强品性和高尚人格。毛泽东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一语概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这种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在抗日战争的每一个阶段,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场景和生动表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人民武装以及抗日民众,浴血奋战14年,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平型关大捷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战胜日寇的士气。八路军战士马宝玉等5人为掩护主力安全转移,将日军吸引到狼牙山,子弹、手榴弹全部用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英勇跳崖;抗联的8名女战士,在掩护主力撤退后被敌人包围,她们不甘被俘,手挽着手沉入乌斯浑河。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在战斗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中只有草、棉絮和树皮。残暴的日寇也不得不惊叹,中国竟有如此英勇不屈的人。试问,有谁敢妄言能最后征服这样无畏的战士,有谁能最终侵占这片孕育了如此英勇无畏战士的土地?!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这种精神,来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战场。"中国有强大的实力抗击日本吗?"当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询问杨虎城将军时,杨虎城这样回答:"谁能从理论上解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的力量不在飞机和坦克,日本拥有更多的飞机和坦克。我们的力量就在于我们懂得我们必须抗日。这不是单纯的物质力量问题,它需要我们面对现实,有坚定的意志,只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志,我们就有力量抗战。"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抗日战场上表现出了这种坚定的意志",用热血和生命浇铸了千古不朽、熠熠生辉的抗战精神。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鲜明的态度、科学的方略、坚决的行动,始终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成为领导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和拥护。

  抗战精神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抗日战争所产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其胜利的精神支柱。在新时期,弘扬抗战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抗战精神对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个因素

  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抗战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日本侵略所引发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抗战精神形成的现实原因.

  中国共产党坚强正确的领导是抗战精神形成的关键所在。

  国民党政府实施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也是抗战精神产生的重要因素。

  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

  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抗战精神对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弘扬抗战精神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弘扬民族精神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精神纽带;

  3.弘扬抗战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