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3 来源: 作者: 点击:3965次
2021年总122期
第【13】期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决定创办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以加强对干部的培养。1937年初,“红大”迁往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抗大逐步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
抗大精神内涵
中共中央在根据地创办的著名学校——抗日军事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培养训练军政人才的摇篮,对于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对于源源不断地为抗日前线输送精明强干、智勇双全的军政干部起着极大的作用。为此,毛泽东对于抗大的各项工作,经常过问,精心指导,亲自备课授课,尤其是多次不惜笔墨郑重题词,激发了抗大教职员工和抗大学员为抗战而发奋学习、工作和战斗的极大热情。
1937年3月5日,毛泽东为“抗大”亲笔题词,规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4月,还进一步为抗大题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成为抗大的校训。
抗大精神时代意义
“抗大所锻造的抗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烽火中所放射的璀璨光芒。历史将把抗大精神永远铭刻,抗大校歌将被人们永远传唱,抗大旗帜将在人民心中永远飘扬。”
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抗大精神的核心。
抗大是中华民族的抗日先锋队,抗大始终坚定地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抗大凝聚一切爱国力量,坚定抗战必胜信念,披荆斩棘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正如朱德总司令为纪念抗大创办五周年题词所写:“号召千万青年,走上革命战场,高举抗大旗帜,插遍整个中国”。抗大造就的抗日干部,都抱着坚定的政治信念,即一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着民族解放,反对投降、抗战到底的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是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夺取抗战胜利的伟大政治基础,也是抗大精神的魂之所在。
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这是抗大精神的精华。
英勇战斗、敢于胜利是抗大学员最显著的品质。坚定的革命信念,再加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抗大的学员成为“文武双全”的干部,既会打军事的冲锋,又会打政治的冲锋,这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在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中,抗大学员是最勇敢的作战骨干。侵华日酋冈村宁次多次叫嚷:“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边区的一半”,“宁肯牺牲十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五十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并多次进攻和偷袭抗大,但均以抗大的胜利而告终。
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抗大精神的特色。
抗大没有教室、礼堂、桌椅,没有教学设备,更谈不上教学仪器,其困难程度在世界教育史是独一无二的,把大石洞改造成教室,在石壁上凿出大石板做黑板,桌椅讲台均用石头制作等。毛泽东风趣地说,抗大“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抗大物质条件虽然极其艰苦,但抗大师生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广泛开展文体活动,使抗大处处洋溢战斗歌声,处处呈现蓬勃活力。
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是抗大精神的崇高风范。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党中央指示抗大第二期学员立即结束学习,奔赴抗日战争的各条战线。毛泽东亲临抗大送行,并在毕业证书上题词,要求毕业学员“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抗大学员正是这样,坚决地为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英勇奋斗。这种伟大的牺牲奉献精神,是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动力。
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缅怀抗大的丰功伟绩,发扬抗大精神,对我们有哪些重要启示呢?
发扬抗大精神,必须坚持把培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抗大成立后,成千上万人奔赴延安,他们的出身、信仰、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对于抗战的出路、国家前途和人生价值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甚至错误的政治观点,抗大部分学生中自由主义和极端民主化的倾向也比较突出。鉴于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抗大不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它是造就革命人才的新型学校。“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被我们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他要求学员不但自己要抱定这个宗旨,而且要使之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宗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而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家,牺牲一切。所以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决心!”毫无疑问,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抗大最重要的传统和经验,是培养新型革命人才的重要保证。
今天我们最大的政治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仅站在个人利益少数人利益的立场上。弘扬抗大精神,今天还应当抗,抗腐蚀,抗腐败,抗不正之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健康地向前发展。
发扬抗大精神,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毛泽东把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规定为抗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在1939年延安各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时延安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但抗大师生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大家自己动手挖窑洞,筑校舍,开荒种地,挖煤烧炭,没有纸张就在沙盘上练字,没有钟表,就用石晷计时。正是在这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学员们磨练了革命意志,培育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如同毛泽东所说“抗大像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等的意识,磨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刺刀,去革新社会,打倒日本。”
抗大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昂扬斗志,今天仍然是激励我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虽然时代变了,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共产党人、领导干部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因为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党员及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神圣重任。曾为抗大总部所在地的邢台县前南峪(1940年-1943年在此)就秉承了抗大的优良传统。尽管抗大离开此地已经半个多世纪,然而,抗大精神却长期鼓舞激励着当地的人民,他们艰苦奋斗,治山治水,硬是将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今日的太行明珠,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并成功进行了二次创业,使前南峪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事实证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必须永远保持我们党的这一政治本色。
发扬抗大精神,必须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抗大一开始就坚决废止党内一度盛行的教条主义学风,引导广大学员紧密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抗大学习法》明确指出:“我们的学习目的与资产阶级相反,我们不把学习看作‘镀金’、‘镀银’,装装门面的事,而是为了提高每个革命青年的政治觉悟与理论水平,使每个革命者能更好地献身于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的伟大事业。”抗大的这种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对我党的建设,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同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要努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处理好前进中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抗大精神的现代价值
抗大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大熔炉里,形成自己特有精神: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不畏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抗大精神的现代价值在于,抗大精神不仅是抗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体现了抗大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及勇于担当、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研究抗大所蕴涵的精神内涵对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与现实借鉴意义。党中央坚定明晰抗大是处于党坚强领导下的干部人才学校这一正确办学方向,构建起融政治方向、工作作风和战略战术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开创了抗大“越抗越大”的生动局面,在艰苦卓越的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铸就了光辉的抗大精神,“一穷二白”的“窑洞大学”造就了蔚为壮观的治党治军治国栋梁之才,在人才资源上为夺取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大精神的生成逻辑与现实启示抗大精神的形成遵循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长征精神的薪火传承、“治军必先治校”思想的拓展、“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延续是其生成的内在历史逻辑;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理念、坚持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注重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是其生成的理论逻辑;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统领、以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为基石、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核心是其生成的现实逻辑。只有探究清楚抗大精神生成的内在逻辑,人们才能更好地为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