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

民间发明家徐浩钟:400项专利背后的坚守与期待 ——记一位扎根山城的“当代鲁班”

时间:2025-03-25    来源:    作者:    点击:420次

  在重庆市涪陵区的高山上,住着一位手持170多本专利证书的发明家。他叫徐浩钟,今年56岁,从18岁因一则“汽车刹车管路快放阀”获奖新闻点燃发明梦起,至今已申请专利400余项,涵盖视力恢复、船舶动力、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然而,这位“发明狂人”的家中却鲜有现代化陈设,甚至因常年投入研发而生活拮据。他的故事,折射出民间发明人的执着与困境。

  从拆闹钟的少年到“力学奇才”

  1968年,徐浩钟出生在涪陵区珍溪镇一个军人家庭。父亲13岁参军,退伍后放弃稳定工作,执意回乡务农;母亲“大战钢铁”后被分配到粮站,又被父亲劝回农村。严苛的家教塑造了他的性格:“哪怕捡到一根针,都不许带回家。”这种近乎固执的原则性,日后成为他科研路上的底色。

  从小痴迷机械的他,曾徒手拆装家中闹钟。初中时,他以全班前三的成绩考入涪陵运输技校,后被选拔至交通驾校学习机械制造。彼时,一位能“听声辨车况”的校长成了他的偶像。“一辆车开过,老师就能判断出车辆的性能状况和存在的故障,这太神奇了!”回忆往昔,徐浩钟眼中仍有星光。

  液压刹车片:第一项专利的冷与热

  1994年,迫于生计,徐浩钟开起了货车。频繁手工调整刹车片的经历,让他萌生革新念头。利用液压压强原理,他研发出“刹车片与刹车盘/毂间的空间调整”。1999年,揣着设计图跑遍重庆、十堰等地推销时,迎接他的却是冷眼。“技校生能搞发明?大学生都做不到!”西安某研究所技术员的嘲讽,至今刺痛着他。

  转机出现在2000年重庆首届高交会。未申请专利的“液压控制法”引发关注,但最终因国企体制桎梏无果而终。“要换掉整个工程师团队,谁愿冒险?”这次挫折让他明白:发明创造远不止技术攻关。此后,他转向专利授权,迄今已转让300余项技术,却始终难以触及核心产业。

  专利证书堆成山,创新之火照孤灯**

  走进徐浩钟的住所,最显眼的是码放整齐的专利证书:水浪发电装置、高精度自动调整刹车间隙系列、合水结构新技术体系的高速军舰的船体技术……每项发明都凝聚着他对力学转换与应用的独到见解。他在力学领域创立了五大技术体系:

  - 合水结构技术:通过流体力学优化船体设计,使舰船提速30%而不增加能耗;

  - 高精度自动刹车间隙技术:实现毫米级动态调整,延长刹车片寿命3倍以上;

  - 比例分配式制动主缸:前后轮制动分断独立控制,确保“前轮先制而不先抱死”;

  - 高层建筑抗震/防震技术:以力学耗能原理降低地震波破坏效应;

  - 高架桥防侧翻技术:通过重心分配算法提升桥梁抗倾覆能力。

  2005年,涪陵乌江航道段曾对“水浪发电”技术兴趣浓厚,却因领导更迭项目搁浅;某军舰提速的合水结构新技术体系的技术尘封箱底二十余年,只因“民间发明难入军工体系”。“现在申请专利,办事员都问我家里是不是没人了。”他苦笑着展示最新证书——疫情期间研发的公共消毒设备。尽管2/3的专利已转让,但微薄的转让费难以支撑持续创新。为节省开支,他独居高山,用最原始的工具做实验,指甲拧螺丝的场景仿佛童年重现。

  民间创新的“破壁”之问

  徐浩钟的困境并非个案。数据显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中,非职务发明占比约12%,但转化率不足5%。“民间发明人常面临资金、渠道、认可度三重壁垒。”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李明指出,“许多实用技术因缺乏对接平台被埋没。”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出台,各地正探索建立“发明人-企业-资本”对接机制。更令人瞩目的是,徐浩钟已形成独特的技术服务模式——能根据客户需求,将力学原理转化为定制化解决方案。他曾为某车企设计出“制动系统管路配置”,为建筑公司开发“高屋建筑抗震框架结构”,展现出极强的应用创新能力。

  夕阳西下,这位“当代鲁班”又伏案绘制新图纸。山风掠过成堆的证书,扉页上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印章依然鲜红。400项专利,是个人智慧的火花,更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全社会如何珍视每一颗创新的火种。

  (徐浩钟正在聚精会神设计一个新的发明)

  【笔者手记】

  在“卡脖子”技术引发全民关注的今天,我们既需要顶尖实验室的突破,也不能忽视民间智慧的力量。徐浩钟们的存在提醒我们:创新生态的雨林,既要有参天巨木,也该容得下顽强苔藓。当更多“养在深闺”的发明被看见,当“合水结构”这样的技术体系能走出高山,中国创造的土壤必将更加丰饶。

  (朱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