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热浪来袭,又到抗旱保民生之时
时间:2022-08-17 来源: 作者: 点击:7858次
中央气象台连续6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持续高烧、干旱少雨,正在影响大半个中国。
武汉发布干旱红色预警,“如果出现干旱导致用水困难,居民群众可拨打119进行求助。”这是湖北省消防部门对全省农村居民的承诺。截至8月16日,消防部门已累计出动消防车辆300台次,为饮水困难群众送去生活用水4582余吨。旱情之烈,可见一斑。
不仅是湖北省,眼下南方长江流域大部高温日超过15天,中下游部分地区超过30天。据国家气候中心确认,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水利部最新发布的消息显示,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5-6.0米,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
高温炙烤,连续无雨,多地旱情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影响到农作物正常生长,进而影响秋粮安全和农民增收;再就是吃水、用电等基本民生也会出现问题。这些都需要有关各方及早行动,做好预防和协调工作。
要看到,大旱不像大水那样瞬间袭来,容易马上成灾。而很多人因为早已远离了农村的生活场景,缺乏对旱情的直观体感和正确认知。凡此种种,均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从政府到企业乃至到农民,都应重视起来,并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
当下正值夏管夏种的关键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持续高温干旱对作物和畜禽等生长将造成影响。而秋粮不仅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占到七成以上比例,也是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可以说,秋收一头连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基本民生,不是小事。
不仅如此,秋粮受损,水果蔬菜减产,也会直接影响到“米袋子”“菜篮子”,导致物价不稳,加剧通胀的风险。中国经济早已城乡一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动,都不会是孤立和单向的,都会导致整体性震荡。旱灾的一缕骄阳,可能就会使得很多家庭陷入困境。
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水旱灾害并不遥远。个中的遭际,甚至早已进入集体记忆之中,影响到中国人的消费观念、生活态度等。这也是一幅莽莽苍苍的历史背景,既深且广。不过,前人认为的“不可抗”天灾,以当下各地的动员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协同精神而言,并非完全束手无策。
一个简单的例子,用消防车辆给农民送水,就展现出强大的保障能力。此外,还有大规模人工增雨、对农作物喷施叶面肥等,均属于行之有效的抗旱措施。抗旱的关键,仍在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并拿出具体办法。
目前,很多部门和地方已行动起来。水利部启动了干旱防御四级应急响应;长江水利委员会统筹调度流域控制性水库群,有序向中下游地区补水约53亿立方米;财政部、水利部也拨付2亿元支持受灾地区抗旱救灾。而遭遇旱灾的各省市,也在陆续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高温威胁,努力减轻热害影响。
希望这些举措,都能够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惠及千万百姓,激发民众自救热情,凝聚起抗旱保粮保民生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