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渝乐网

17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时间:2022-08-17    来源:    作者:    点击:9549次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指导意见的出台正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一周年。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完善领导机制、出台配套支持措施,推进优化生育政策任务落实,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为了让政策福利进一步惠及民众,指导意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从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强化住房、税收等支持措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宣传引导和服务管理等7个方面,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提出20项具体政策。 据新华社

    7方面20项措施鼓励生育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一)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

  ●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

  ●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各省、市、县级均应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

  ●加强高质量产科建设,全面改善住院分娩条件。

  ●推动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策略,健全“县级筛查、市级诊断、省级指导、区域辐射”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提升婚前保健、孕前保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水平,针对重点疾病推动围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服务和多学科诊疗协作,强化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障碍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和诊断。

  (二)提高儿童健康服务质量

  ●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

  ●加强0—6岁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建设。

  ●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儿童保健室)标准化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从事儿童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生配备水平。

  ●“十四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开展10个左右儿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推进儿科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

  ●开展母婴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

  ●做好新生儿参加居民医保服务管理工作。

  (三)加强生殖健康服务

  ●扩大分娩镇痛试点,规范相关诊疗行为,提升分娩镇痛水平。

  ●指导推动医疗机构通过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中医药服务、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辅助生殖技术等手段,向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

  ●推进辅助生殖技术制度建设,健全质量控制网络,加强服务监测与信息化管理。

  ●开展生殖健康促进行动,增强群众保健意识和能力。

  ●加强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和服务,预防非意愿妊娠,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

  (四)提高家庭婴幼儿照护能力

  ●建立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与技能。

  ●鼓励地方采取积极措施,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

  ●扩大家政企业上门居家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

  ●鼓励有条件的托育机构与家政企业等合作,提供上门居家婴幼儿照护服务。

  ●鼓励有资质的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和专业人员,依托村(居)委会等基层力量,通过家长课堂、养育照护小组活动、入户指导等方式,提高婴幼儿照护能力。

  ●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作用,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五)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2022年,全国所有地市要印发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

  ●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和引导,实施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带动地方政府基建投资和社会投资。

  ●公办托育机构收费标准由地方政府制定,加强对普惠托育机构收费的监管。

  ●拓展社区托育服务功能,完善婴幼儿照护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

  ●加快制定出台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

  ●在满足学前教育普及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

  (六)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

  ●“十四五”时期,拓宽托育建设项目申报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支持力度给予建设补贴。

  ●科学布局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落实社区托育服务发展税费优惠政策。

  ●完善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鼓励地方对普惠托育机构予以支持。

  ●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

  ●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托育服务事业发展基金,向托育行业提供增信支持。

  ●各地要建立托育机构关停等特殊情况应急处置机制,落实疫情期间托育企业纾困政策。

  (七)提升托育服务质量

  ●深入开展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研究制定托育服务相关制度规范,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托育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依法逐步实行托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深入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加强托育岗位人员技能培训。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要加强对托育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咨询服务和监督检查,预防控制传染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保障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严格落实托育机构消防安全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强部门综合监管,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加强社会监督,促进行业自律。

   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

  (八)优化生育休假制度

  ●各地要完善生育休假政策,从保障职工生育权益和保护生育职工健康权的功能定位出发,体现保护生育和养育过程,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促进公平就业和职业发展。

  ●要结合实际完善假期用工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明确相关各方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职工假期待遇。

  (九)完善生育保险等相关社会保险制度

  ●国家统一规范并制定完善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支付政策,强化生育保险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等保障作用,保障生育保险基金安全。

  ●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同步参加生育保险。

  ●未就业妇女通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享受生育医疗待遇。

  ●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含生育保险费),保障其生育权益,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列支。

  ●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强化住房、税收等支持措施

  (十)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

  ●进一步完善公租房保障对促进积极生育的支持措施,各地在配租公租房时,对符合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根据其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优化公租房轮候与配租规则,将家庭人数及构成等纳入轮候排序或综合评分的因素,对符合条件且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可直接组织选房;

  完善公租房调换政策,对因家庭人口增加、就业、子女就学等原因需要调换公租房的,根据房源情况及时调换。

  (十一)精准实施购房租房倾斜政策

  ●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在缴存城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的多子女家庭,可按照实际房租支出提取住房公积金;对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有条件的城市可给予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相关支持政策。

  ●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多渠道增加长租房供应,推进租购权利均等。

  ●各地可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

  (十二)发挥好税收、金融等支持作用

  ●实施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

  ●建立对依法保障职工生育权益用人单位激励机制。

  ●向提供母婴护理、托育服务以及相关职业培训、消费品生产的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十三)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继续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着力补齐农村地区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资源短板。

  ●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

  ●优化完善财政补助政策,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保障普惠性学前教育有质量可持续发展。

  ●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十四)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依法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优化义务教育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和政府购买学位方式提供。

  ●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降低学生就学成本。

  ●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按规定保障课后服务经费。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政策。

  ●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规范培训机构收费行为。

  ●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树立科学育儿观念。

  (十五)加强生理卫生等健康教育

  ●针对在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等方式,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加强婚恋观、家庭观正向引导。

   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

  (十六)鼓励实行灵活的工作方式

  ●用人单位可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通过与职工协商,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工作方式,为有接送子女上下学、照顾生病或居家子女等需求的职工提供工作便利,帮助职工解决育儿困难。

  (十七)推动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

  ●推动用人单位将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相关措施纳入集体合同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条款。

  ●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

  ●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孕妇休息室、哺乳室,配备必要母婴服务设施,更好满足孕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的需求。

  ●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学校、社区、群团组织等开展寒暑假托管服务。

  (十八)切实维护劳动就业合法权益

  ●推动完善促进妇女就业的制度机制,加强对女性劳动者特别是生育再就业女性相关职业技能培训。

  ●持续开展就业性别歧视约谈工作,依法查处侵权行为。

  ●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依规落实对孕产期、哺乳期女职工关于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劳动强度等方面的特殊劳动保护。

  ●加强监管执法,健全司法救济机制,探索开展妇女平等就业权益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维护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

  ●强化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推动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贯彻落实。

   加强宣传引导和服务管理

  (十九)积极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

  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尊重父母、儿童优先、夫妻共担育儿责任。推进婚俗改革和移风易俗,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倡导积极婚育观念。

  (二十)建立健全人口服务体系。

  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强化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人口管理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 据国家卫健委

   焦点解读

    盘活存量、扩大增量:

  增加托育市场供给总量 缓解群众生育养育焦虑

  指导意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通过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领域政策,加快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优生优育

  “指导意见明确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的量化指标。”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茜说,这将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幼保健体系,缓解儿童看病就医难问题。

    普惠托育

  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提升托育服务质量等。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从多个维度支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针对当前托育服务供给总量不足问题,指导意见提出‘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的思路,鼓励社会各种力量进入托育市场增加供给总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茅倬彦说,这一系列举措将减轻家庭养育的时间成本和经济压力,缓解群众生育养育焦虑。

  共同发力

  “生育休假和保障并不是企业的优待福利,而是职工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主任、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凡说,优化生育休假政策,目标是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成本,实现对生育养育过程的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宋健说,这些政策需协调卫健、教育、民政、财政、人社、住建等部门共同发力,加强评估,督促落实,上下联动,一体推进。

热门资讯